纽约,哥伦比亚大学校园——午后阳光透过哥大 Butler 图书馆的拱窗,洒在费若秋的肩上,这位曾以“旅法剑客”之名闪耀欧洲击剑赛场的年轻人,如今一身简约的休闲装,手边放着一本摊开的《国际关系理论》,从剑道到课堂,从巴黎到纽约,他的转型并非一时兴起,而是球探体育一场深思熟虑的自我重塑,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,费若秋坦言:“击剑教会我专注与韧性,但知识才能让人看清世界的轮廓。”
辉煌往昔:剑锋所指,皆是荣光
费若秋的击剑生涯始于童年,10岁时,他因一次学校活动接触佩剑,从此与这项讲究速度与策略的运动结缘,16岁赴法训练后,他迅速融入当地俱乐部,凭借出色的爆发力和冷静的战术头脑,在青年赛中崭露头角,2018年,他在世界击剑锦标赛佩剑项目中闯入八强,被法国媒体称为“东方闪电”;2021年,他更代表俱乐部夺得欧洲杯团体赛银牌。
巅峰期选择急流勇退,令许多人不解。“许多人以为我会直奔奥运,但运动员的黄金期有限,而求知欲却像一把未出鞘的剑,”费若秋轻抚着掌心因常年握剑留下的茧痕,“比赛胜利的瞬间固然激动,但赛后独自面对自我时,我常感到一种空洞——击剑是‘如何取胜’的艺术,而我想探索‘为何而战’的命题。”
转折点:从赛场到校园的跨界跋涉
2022年,费若秋向哥伦比亚大学递交申请,没有传统高中文凭的他,凭借击剑国际奖项、法语及英语双语能力,以及一篇探讨“体育外交”的申请文书打动了招生官,入学后,他主修政治学,并选修哲学与数据分析课程。
“第一学期是最难的,”他回忆道,“一篇关于地缘政治的论文反复修改到凌晨,比备战世锦赛还煎熬。”但运动员的纪律性成了他的优势:每天清晨5点起床训练体能,课后扎根图书馆,甚至将击剑中的“距离控制”思维用于时间管理。“在剑道上,零点几秒的失误就会输掉比赛;在学习中,一分钟的分心可能错过关键论点。”
他活跃于哥大击剑俱乐部,偶尔指导校队队员,却拒绝以选手身份参赛。“角色变了,现在我更享受用经验帮助年轻人,”他笑道,“就像我的法国教练曾说,真正的剑客,要懂得何时收剑入鞘。”
文化碰撞:在学术殿堂重新定义“赢”
哥大的多元环境让费若秋经历了一场“思想击剑”,课堂上,他与来自各国的同学辩论气候变化政策;社团中,他组织过“体育与和平建设”研讨会,一次关于“奥林匹克精神与殖民历史”的讨论,让他意识到体育背后的政治隐喻。“过去我只关注技术动作,现在会思考:为何击剑的规则由欧洲主导?亚洲选手如何打破话语权垄断?”
这种反思也体现在他的学术选择上,他正研究体育赛事中的软实力博弈,并计划将法国击剑俱乐部的运营模式与中国基层体育教育对比。“体育不仅是竞技,更是文化的载体,”他认真地说,“哥大给了我一把钥匙,去打开那些曾经被奖牌遮蔽的视野。”
未来愿景:以剑为笔,书写新篇
对于未来,费若秋不设限,他考虑攻读公共政策硕士,也可能投身体育智库或国际组织。“或许有一天,我会推动中法击剑交流项目,或者参与青少年体育政策制定,”他眼神坚定,“就像击剑中的‘弓步冲刺’,你得先蓄力,才能精准出击。”
采访尾声,费若秋望向窗外哥大的洛氏纪念广场,那里有学生正匆匆走过。“有人问我是否怀念掌声,但在这里,每天都有新的挑战——解开一道数学题的喜悦,或许不亚于赢得一场比赛。”
他的故事,已从剑道的方寸之间,延伸向更广阔的人生战场。
(完)
发布评论